即將走上社會的畢業生往往備感迷茫與焦慮,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里,自己需要制定一個什么樣的職業規劃。比如,是應該考研還是就業,應該選擇北上廣還是其他城市,應該考公務員還是應聘某個公司。即便在確定大方向之后,也會在去大公司還是小企業,去國企還是去外企之間猶豫不決。
不僅是畢業生,即便是已經工作的年輕人,也往往糾結于人生的發展方向,糾結于是否應該跳槽,糾結于如何最快速地達到人生目標,苦苦算計,或是懊惱于自己當初的選擇。
從微觀角度來說,每一個選擇都不簡單,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前行的方向或者速度,因此焦慮不安。在這一點上,我非常理解他們的焦慮。只是,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規劃出來的,所有的規劃都是基于我們現有的資源與認知做的靜態路徑選擇,而人生是動態的。如果人生規劃是一次重要的選擇的話,那么,選擇不重要,重要的是做!因為人生的成敗,或者說人生的高度,取決于你自己的努力、執著,而不是行業、方向。打個比方,人生如果像爬山,每一個山頭都代表了一個行業,那么你最后選擇了哪座山,可能因為職業規劃及人生際遇,但能否爬到這座山的山頂,則完全取決于你自己。
條條道路通羅馬。尤其在今天,社會評價的多元性,讓我們的選擇更為自由寬廣,因為每一個行業都可能讓你成名成家。也就是說,方向與行業的選擇,越來越起不到決定性的影響。
此類榜樣,比比皆是。比如沒有做科研而是經商的柳傳志,比如沒有做北大教授而去做培訓的俞敏洪等。有天去理發,與店員聊起他們的老板,才知道他就是業界的一個小傳奇,從江蘇一個小地方走出來的理發師,經過自己的拼搏努力,從一個小店開始,做到了今天全國1000多家連鎖店。
種種成功人士,我們都可以發現其背后傳奇甚至神奇的故事,可以總結出很多偉大高深的理論、決策、抉擇。但決定他們成功的,根本不是他們當初英明的職業選擇和宏偉的規劃,而是他們的努力、堅韌與執著。
![]() |
![]() |